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“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”“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”。近些年,太康县的快速发展也正是遵循了这个指导思想。
“在具体实践中,我们致力打造‘两个标杆’,在竞相发展上争位次、在转型发展上做文章、在脱贫攻坚上见实效、在实干快干上树榜样,争做优良工作作风的标杆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标杆,推动干部作风转变和县域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。”太康县委书记王国玺介绍。
落实新时期“20字”好干部标准,改进干部选拔任用方式,探索“三推三考”选人用人机制,把干部识准、选准,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。
开展作风大整顿,促进作风大转变,用好“暗访、督查、问责”三把利剑,无禁区、全覆盖、零容忍,保持高压姿态,敢于较真碰硬,推动公共权力依法依规阳光运行。
持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,不断增强“四个自信”,引导党员干部在项目建设、招商引资、产业集聚区建设的主战场,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最前沿,在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线,锤炼党性、砥砺品质。
盛夏,3000余名县、乡干部冒着高温酷暑,到田间地头,进村入户把扶贫惠民政策宣传手册,及时发放到每一位群众手中。8月1日深夜,太康城区突降多年不遇暴雨,200余名城管队员冒雨上街抢险排涝,居民生活如常。太康县与江苏爱康集团光伏扶贫发电项目进行前期对接,对接从上午一直持续到下午,“完不成对接不散会不吃饭”,太康干部废寝忘食的工作状态,让江苏爱康集团负责人感慨不已。
优良的作风做保障,省市各项重大决策部署在太康落地生根,太康县委、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,务实重干、敢于担当、加压奋进、跨越发展,努力打造县域经济发展的标杆。
太康工业起步较晚,县域经济一度发展缓慢,曾处于全市“锅底”地位。2009年以来,太康县抓住产业集聚区建设这个“牛鼻子”,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加快创新引领驱动,传统产业优化升级,一年一个台阶,一步步走上全市领先位置。
今年前三季度,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96.3亿元,同比增长8.4%;经济结构不断优化,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5.3%;固定资产投资128.3亿元,同比增长7.9%;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8亿元,同比增长8.1%。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、中国裤装差异化面料生产基地、全国锅炉产业集群区域品牌试点县、中国棉纺织名城等一张张“太康名片”熠熠生辉。
依靠创新助推产业转型升级,太康县产业集聚区打造了纺织服装和通用设备(以锅炉为主)两个百亿产业集群,摘取了河南省二星级产业集聚区、河南省十快产业集聚区等奖牌。目前,集聚区建成区面积14平方公里,入驻项目99个,总投资409亿元,其中亿元以上项目85个,投产项目72个。今年前三季度,集聚区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71.5亿元,同比增长18%;实现利税33.8亿元,同比增加12%;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0.5亿元,同比增长18%;从业人员5.6万人,同比增长24%;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8亿元,同比增长42%。
如今,太康正向着全国锅炉产业集群区域品牌示范基地、千亿级纺织服装集群基地和全国纺织产业集群特色基地“三个基地”目标迈进,建成“五个园区”,即以润泰服饰为依托的“中国裤都”产业园区;以通泰纺织、万利源棉业为依托的全省纺纱规模最大的通泰纺织产业园区;以海盟织造、盛鸿纺织为依托的全省布料生产规模最大的盛鸿织造产业园区;以磊磊集团、昊晟纺织为依托的源惠中小企业双创孵化园区;以志豪锅炉、斯大锅炉为依托的全国有影响的特色锅炉产业园区。同时完善服务功能,建设天顺纺织家纺商业综合体和三洋铁路物流集散中心两个市场,打造全国重要的纺织服装集散中心和信息中心。
“两个标杆”带动作用非凡,随着各项事业蒸蒸日上,太康县的发展目标更为远大。
太康县县长李锡勇介绍,“十三五”期间,太康将以全面融入中原城市圈牵引太康战略规划实施,打造豫东重要增长极。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力度,把太康打造成为周口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区。用大产业带动大发展,打造“中国纺织服装名城”“中国裤都”和“中部地区最大的纺织服装集群化产业基地”以及“中国锅炉之乡”。建设农业“两大”示范区,将太康建设成为粮食生产核心示范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。
新时代开启新征程,太康人民豪情满怀!